7 月2日,“艺起兴农,泾致未来”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纸韵之旅。宣纸质地绵韧如丝帛,润墨如流云,纸寿千年,墨韵天成,是中国传统书画的绝佳载体。
一、竹帘舀月千年卷,百道匠心续墨魂
步入宣纸博物馆,仿若踏入宣纸文化的时光长廊。馆内陈列着大量与宣纸相关的历史文物、古籍善本,以及宣纸制作工具。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宣纸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让团队成员了解到宣纸从唐至今,历经千年岁月,依然在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这种汲日月精华而成的东方纸张,以不蛀不腐的筋骨封存着历史的沧桑、文明的厚重,让唐宋的月光、元明清的烟雨至今仍能在宣纸上洇开涟漪,成为文明长河中永不褪色的记忆载体。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宣纸制作工坊,近距离观摩宣纸的制作过程。从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浸泡、蒸煮、漂白,到打浆、捞纸、晒纸等上百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团队成员体验制作宣纸,跟随捞纸师傅们的动作,将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舀、一摇、一荡,一张均匀薄透的湿纸便留在了竹帘上,蜕变为一张张薄透均匀的宣纸。这里不仅是宣纸文化的宝库,更是传承千年技艺的精神殿堂,仿佛随手便可触摸到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二、木齿梳开千载运,匠心刻就岁月痕
实践团队走进泾县榔桥镇的木梳非遗工坊,探寻传统木梳制作技艺的传承密码。通过非遗传承人胡桂荣的讲述,了解到泾县榔桥木梳具有上百年历史,梳香园以传承、展示、欣赏、体验木梳文化为一体,组织从事非遗产业的村民,开展非遗产品生产和守护活动,构筑独特的非遗文化空间。如何让非遗技艺活下去,通过设计赋能让其走出去,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采访结束后,胡老师热情提议师生们参观园内的花戏楼,并深情讲述了这座古建筑在保护与修缮工作中所承载的艰辛与责任。花戏楼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布局,其木构屋面采用飞檐斗栱结构,檐下装饰着精美的深浮雕,题材为繁茂的花卉与福寿双全的寿星图案。戏台内部顶端,精巧的螺旋式藻井与色彩斑斓的彩绘平棊共同构筑出独特的声学空间,能显著增强演员唱腔的共鸣效果。整座建筑均以榫卯结构打造,浑然一体,至今保存着清光绪年间戏班留下的演出题记、彩绘戏曲脸谱等珍贵历史遗迹。
紧接着团队走进木梳制作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与檀木清香交织。车间里,胡厂长握着打磨工具,布满厚茧的手掌稳稳推进木料,木屑纷飞间,梳齿的弧度逐渐成型。他身旁,经验丰富的匠人默契配合,从开齿、修型到抛光,二十八道工序环环相扣。这些“守艺人” 手掌上的茧子,是岁月镌刻的勋章,不仅记录着与木头、工具相伴的日夜,更见证着传统技艺在现代时光里的温柔蜕变。
今日非遗文化行结束后,团队成员悉心梳理行程收获,尝试运用现代绘图技术开展再创作,为泾县这一独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积极探寻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的融合点,以青春热忱融专业所长,为传统文化的现代焕新赋能,为非遗技艺的永续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动能。(文/周经波 张雨浩 杨星月 图/梁宇 唐萱萱 王妮)